延安机场
延安机场始建于1936年1月,由原国民党东北军张学良、17路军杨虎城所部在延安城区东关修建,西安事变后与延安城一道被红军接管。1938年和1944年8月,**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边区群众对机场进行了两次维修,拓展了机场面积,加宽和碾压了跑道。延安机场是中国**整修、使用和管理的第一个红色机场。
1958年10月1日,民航延安站在东关机场旧址成立并正式开通航班,民航延安站是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省内继西安之后第二个建站开航的机场。作为延安革命老区重要的交通门户和对外开放窗口,延安机场为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0年,延安机场搬迁至东二十里铺机场。东二十里铺机场距市中心7公里,飞行区等级4C,建有一条长2800米、宽45米、厚0.22米水泥混凝土加0.10米沥青罩面的跑道,一条平行滑行道,可以保证B737、A320系列以下机型的正常起降。
2002年,根据城市发展和保护延安古城历史风貌和革命纪念地的需要,延安市政府提出了迁建延安机场的设想。2009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迁建工程立项,8月28日机场迁建工程试验段开工建设。新机场仍将按照**二级、民航4C级标准建设,计划修建一条长2800米、宽45米的跑道,一条平行的滑行道,满足B737、A320系列飞机全载使用要求。
延安机场原为民航西北管理局直属航站。2003年10月14日,由民航西北管理局划归陕西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管理;2004年 9月16日,完成公司化改制,由陕西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西部机场集团公司)和延安市人民政府共同出资组建延安机场有限责任公司。其中陕西省机场管理集团公司出资 70%,延安市人民政府出资30%。2006年7月18日,公司更名为西部机场集团延安机场有限公司。
根据公司章程和营业执照,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为航空器起降提供跑道、滑行道、停机坪及起降设施设备;提供航空器通讯导航、航行指挥、气象、警卫监护、地面指挥及引导服务;为航空旅客提供候机及地面服务设施;为航空运输承运人提供地面保障及客货销售代理服务;从事场区能源转供、航空垃圾及污水处理;负责航空旅客的接送服务;住宿、房屋租赁(仅限分公司经营)(以上经营范围凡涉及国家有专营规定的从其规定)。
延安机场目前开通有延安—西安(每周执行21个航班)、延安—北京(每周执行7个航班)、延安—西安—广州(每周3班)、延安—上海四条航线,每周执行定期航班31个,62个班次。
长期以来,延安机场的建设发展始终得到了来自民航总局、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陕西省委、省政府、延安市委、市政府等各有关单位的悉心关怀和大力支持。延安市委、市政府在航空业务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也给予了机场许多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为延安航空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行业政府的严格监管和精心指导下,延安机场的安全机制日益完善,运营条件逐步改善,运输生产持续发展,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在航空主业发展上,面对铁路提速增次和西延高速公路通车的冲击,延安机场秉持西部机场集团公司提出的“以航空市场为主战场,以安全服务为两翼”的经营理念,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延安机场地处革命圣地,以及红色旅游发展、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需求等诸多有利条件,有效发挥集团资源优势,强势开拓航空市场,依托市政府政策支持,为承运人争取政策补贴,为促进机场发展增添动力。
在集团公司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积极运作,机场航班不断增加,上海、深圳、幸福航空公司先后加入航班运营,相继开通了延安—上海、延安—西安—广州航班,延安—北京航班改由大机型执行,机场的航线航班和旅客吞吐量虽然有了较快增长。
2009年,特别是进入夏秋航季以后,延安机场运输生产快速增长,航班架次和旅客吞吐量不断刷新纪录,8、9、10三个月,单月旅客吞吐量连续突破一万人次,机场主业指标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1-11月,机场共保证各类飞行2149架次,其中航班飞行2012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78034人次,货邮吞吐量22.6吨。航班架次、旅客及货邮吞吐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4.6%、156.4%和-40.8%,全年旅客吞吐量接近9万人次,预计2010年将突破12万人次。航空主业发展进入延安机场建站通航50多年来最好时期。
延安机场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自1999年以来,机场先后六次被延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五星级”文明单位。2001年,机场党委分别被**民航西北管理局党委和陕西省委授予“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07-2009年,连续三次被**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评选为“创佳评差”竞赛活动“最佳单位”。
机场服务:
延安机场可为出港的旅客直接办理乘机手续、行李交运和安全检查等手续。
机场设有VIP贵宾厅休息室,以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全球通VIP俱乐部在机场开通贵宾候机通道,贵宾候机服务;让您体验与众不同的尊贵、便捷服务。